韶关市,古称“韶州”,位于广东省北部(北纬23°05′-25°31′,东经112°50′-114°45′),地处南岭山脉南麓,粤、湘、赣三省交界处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“广东北大门”之称。全市总面积1.84万平方公里,辖3区5县2县级市,常住人口约285万。作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,韶关集山水之灵秀、历史之厚重、文化之多元于一体,既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和人文后花园。
地理与自然资源 :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,地势北高南低,南岭山脉横亘北部,丹霞山、罗坑大草原等自然奇观星罗棋布。境内河流纵横,北江、武江、浈江三江汇流,形成“三江六岸”的独特城市景观。得益于亚热带季风气候,韶关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森林覆盖率高达74.5%,居全省首位,拥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、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生态宝库,被誉为“华南生物基因库”。其中,丹霞山作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,以“色如渥丹、灿若明霞”的赤壁丹崖闻名于世,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典型代表。
历史沿革 : 韶关的历史可追溯至12.9万年前的“马坝人”遗址,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见证。秦汉时期,韶关属南海郡,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军事要塞。唐代设韶州府,因其“控五岭之口,当百粤之冲”的战略地位,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。宋代以降,随着梅关古道的开通,韶关成为中原移民南迁的枢纽,珠玑巷由此成为广府民系的“桑梓故里”。明清时期,韶关凭借水陆交通优势,商贾云集,粤盐、赣米、湘茶在此交汇,成就了“岭南名郡”的繁荣。近代以来,韶关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广东省临时省会,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。
韶关是粤北经济中心,依托丰富的矿产、林业和水力资源,形成了钢铁、电力、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,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(如翁源兰花、乐昌马蹄)和绿色旅游经济。作为华南交通枢纽,京广铁路、武广高铁、京港澳高速、韶关丹霞机场构成立体交通网络,2小时直达广州,3小时通达深圳、长沙,是连接珠三角与内陆腹地的“桥头堡”。
近年来,韶关围绕“生态发展区”定位,全力建设“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”。一方面,以丹霞山、南岭为生态核心,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;另一方面,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,培育大数据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。2021年,韶关入选国家首批“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”,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获评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。
韶关,这座承载着岭南文脉与生态使命的城市,既有丹霞山的雄奇险峻,也有南华禅寺的晨钟暮鼓;既有珠玑巷的千年乡愁,也有瑶乡山寨的淳朴风情。从史前文明的篝火到现代都市的霓虹,韶关始终以开放的姿态,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章。无论是探秘喀斯特秘境、品味客家美食,还是追寻红色足迹、感悟禅宗智慧,韶关都能为旅者呈现一场多维度的文化自然盛宴。



